2021-04-22來源:中國濕地保護協會
世界地球日(The World Earth Day,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于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并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現今,地球日的慶祝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2021年4月22日我們迎來第52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修復我們的地球(Restore Our Earth),鼓勵通過自然過程、新興的綠色技術和能夠恢復世界生態系統的創新思維。
濕地的生態恢復
濕地是分布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具有獨特水文、土壤、植被與生物特征的生態系統,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蝕、 促淤造陸、凈化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的作用,享有“地球之腎”之稱,所以保護好濕地,就是保護人類美好的家園--地球。為了更好的保護開發利用濕地,阻止濕地退化和消失,濕地的生態恢復至關重要。
01 濕地生態系統的特點
脆弱性
濕地特殊的水文條件決定了濕地生態系統易受自然和人為活動干擾,生態極易受破壞,且破壞后難以恢復。
高生產力和生物與生態多樣性
濕地多樣的動植物群落決定其具有較高的生產力和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與生態系統類型。
過渡性
濕地既具有陸生生態系統的地帶性分布特點,又具有水生生態系統的地帶性分布特點,表現出水陸相間的過渡性分布規律。
02濕地生態恢復的原則
地域性原則
我國濕地分布廣,涵蓋了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各種類型的濕地。因此應根據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濕地類型、功能要求、經濟基礎等因素,制定適當的濕地生態恢復策略、指標體系和技術途徑。
生態學原則
生態學原則主要包括生態演替規律、生物多樣性原則、生態位原則等。生態學原則要求根據生態系統自身的演替規律分步驟分階段進行恢復,并根據生態位和生物多樣性原則構建生態系統結構和生物群落,使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處于最大利用和最優循環狀態,要求達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諧演進。
最小風險和最大效益原則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退化濕地系統的生態恢復是一項技術復雜、時間漫長、耗資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某些環境要素的突變性,加之人們對生態過程及其內部運行機制認識的局限性,人們往往不可能對生態恢復的后果以及最終生態演替方向進行準確的估計和把握,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這就要求對被恢復對象進行系統綜合的分析、論證,將風險降到最低程度,同時,還應盡力做到在最小風險、最小投資的情況下獲得最大效益,在考慮生態效益的同時,還應考慮經濟和社會效益,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
03濕地生態恢復的技術
濕地生境恢復技術
濕地生境恢復的目標是通過采取各類技術措施,提高生境的異質性和穩定性。濕地生境恢復包括濕地基底恢復、濕地水狀況恢復和濕地土壤恢復等。濕地的基底恢復是通過采取工程措施,維護基底的穩定性,穩定濕地面積,并對濕地的地形、地貌進行改造。基底恢復技術包括濕地基底改造技術、濕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術、清淤技術等。濕地水狀況恢復包括濕水文條件的恢復和濕地水環境質量的改善。水文條件的恢復通常是通過筑壩(抬高水位)、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來實現;濕地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包括污水處理技術、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技術等。需要強調的是,由于水文過程的連續性,必須嚴格控制水源河流的水質,加強河流上游的生態建設。土壤恢復技術包括土壤污染控制技術、土壤肥力恢復技術等。
濕地生物恢復技術
主要包括物種選育和培植技術、物種引入技術、物種保護技術、種群動態調控技術、種群行為控制技術、群落結構優化配置與組建技術、群落演替控制與恢復技術等。
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技術
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總體設計技術、生態系統構建與集成技術等。濕地生態恢復技術的研究既是濕地生態恢復研究中的重點,又是難點。目前急需針對不同類型的退化濕地生態系統,對濕地生態恢復的實用技術(如退化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關鍵技術,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優化配置與重構及其調控技術,物種與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維持技術等)進行研究。
保護地球 我們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