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8來源:LA高校園林景觀聯盟
隨著政府治污的大力決心,一個個公園重現往日生機,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在這方面,景觀設計師設計的濕地公園就像換顏術。
三亞紅樹林生態公園
在三亞市中心,短短三年內,一片混凝土防洪墻內的荒蕪土地被成功地修復成一個郁郁蔥蔥的紅樹林公園,在這里,自然和人們和諧地共享著海潮與淡水的交融。項目遵循自然風水的生態過程,利用指狀相扣的紅樹林混交林島來加快紅樹林修復,塑造出既美麗又生態的景觀。
生態公園鳥瞰
持續30年的城市開發,給三亞這座位于海南島的中國熱帶旅游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破壞。建成區內,幾乎所有的水系都已被污染,四處漂浮著垃圾。城市發展建設起的混凝土防洪墻,抹殺了紅樹林及河漫灘生態系統,并且阻擋了海水和上游城市雨水的連通,造成嚴重的城市內澇。與此同時,人口的增多,特別是外來居民和季節性游客都希望能享受沿河的連續公園帶,至今還未曾實現。在2015年,市政府決定來一次城市升級,尋找景觀設計師設計這個示范性項目:三亞紅樹林生態公園。
原始場地分析
場地面積為10公頃,位于三亞市中心的三亞河東岸。經研究發現場地內陸和海水交匯處的生態狀況十分脆弱。與三亞水系普遍狀況一樣,這里的水也被城市徑流污染了。高聳的混凝土墻圍繞著這片10公頃的土地,場地里遍地都是已被政府叫停的建設項目的垃圾。一條主干道從旁邊穿過,道路與水面間9米的陡坎讓市民無法接近水面。
可抵御熱帶風暴的混凝土結構
總平面圖
設計的目標是修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并給其他的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項目做示范。設計解決了四大場地問題:一、風:每年的強熱帶季風可能會影響紅樹林的恢復,破壞幼苗;二、水:季風期上游匯集的洪水可能沖散剛形成的紅樹林群落;三、污染:受污染的城市徑流可能破壞敏感的紅樹林幼苗,導致紅樹林群落物種多樣性的降低;四、可游性:需要考慮公眾的游憩和自然的修復如何結合。
修復后的紅樹林公園
為解決上述場地問題并達到項目目標,提出以下設計策略:土方平衡:重新利用場地堆填的城市建筑垃圾和拆除防潮堤遺留的混凝土廢料,通過填-挖的方式創造各種水位高差,來滿足以紅樹林為主的各類動植物的生長棲息需求,形成豐富的駁岸生態系統。
豐富的駁岸生態系統
指狀相扣的形態:將地形改造成指狀相扣的形態把海潮引進公園,同時避免了來自上游季風期洪水的沖擊和來自山區和城市的徑流污染。這樣的形態最大化的加強了邊界效應(岸線邊界加長了6倍,從700米增加到4000米),0-1.5米的水深變化增加了生物多樣性,漲潮落潮保障了對水生生物十分重要的動態水環境系統。
指狀相扣的地形把海潮引進公園
臺地和生態廊道:利用道路與水面間的9米高差,建立一系列的臺地和生態廊道系統,截流并凈化來自城市的地表徑流,高低錯落的公共空間布置其間。
臺地和生態廊道
適應地形的景觀盒子和慢道:步道路網的設計跟隨著地形的變化,漂浮于自然景色之上的空中棧道將人帶入林上,俯瞰紅樹林;5個景觀盒子被精心地布置在林間幽靜景美的位置,同時也成為多變的氣候下必要的遮蔭擋雨空間。模塊化的混凝土盒子能抵抗強烈的熱帶風暴,不同角度的擺放給觀鳥愛好者們創造了最佳的觀鳥視野。
景觀盒子被布置在林間幽靜景美的位置
模塊化的混凝土盒子能抵抗強烈的熱帶風暴
遮蔭擋雨的空間
本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建成后僅3年就達到所有設定目標。指狀島內的紅樹林長勢良好,魚鳥棲居下來,每年吸引了大量各個年齡段的游客。三亞紅樹林生態公園成為了市民的日常活動場所。生態修復不僅展示了其對于自然的種種好處,也帶來了公共服務的巨大提升。就像其中一個景觀盒上的標語所描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市民的日常活動場所
在景觀盒子里享受寧靜的傍晚景色
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
這是空中視角拍攝的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而就在兩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臭水溝,淤泥堵塞,臭氣熏天。周邊地塊曾經是開發無序、使用雜亂,場地內堆滿建筑垃圾,河道渠化問題突出,水體黑臭現象嚴重……
退堤還河、退堤還濕,截污納管,生態修復,水岸同治……在過去的一年的時間里,幾十年難以治理的美舍河涅槃重生,水質不斷得到改善。
水好了,魚多了,白鷺回歸,游人無數。美舍河,成了“國字號”代言人,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入選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名單,成了海南乃至全國水體治理的典范。
寧波東部新城生態廊道
設計旨在構建生態廊道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以綜合生態系統服務為導向,將景觀作為系統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綜合途徑,修復水生態環境,重建江南河流濕地,營造滿足現代都市生活需求的城市公共綠地。